找到相关内容609篇,用时2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新的唯识论

    、忧、喜、舍受。细心内观,不难审知。   客曰:虽复明此了别境识,所了实性、带质、独影境相。即如前之五第六感觉照了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因何必于此时此处乃有如此如彼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之感觉?...  唯者何义?识者何指?何以可唯?唯何以为?唯者,是“非余”义,是“不违”义,是“无外”义,是“无别&rdquo...

    太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40755129.html
  • 大乘佛经的续出与瑜伽行派的确立

    全部精神活动联系起来的有机体。前六需要直面对象(前五),或自觉对象(第六),才能发生,否则,就不会发生,例如熟睡、休克等,就是前六处于不活动的状态,故曰“易动坏”。事实上,意识之流并未停息,人生...5世纪上半叶编译。谶译之前。它的第一、二品和第六、十一、十二诸品,已有西晋竺法护作为单经译出,到那连提黎耶舍,先后又补进《日藏经》和《月藏经》,遂形成现在这样的《大集》系列。竺法护曾游历西域30余国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34255692.html
  • 云山法会录

    。曰妙观察智。曰成所作智。迷即为。悟即成智。有八种。一眼识。第二耳识。第三鼻识。第四舌识。第五身识。第六意识。第七末那。此云染污意。即六之根也。以与我痴。我爱。我见。我慢。四惑相应。执第八...根本。为前七作根本故。又名异熟识。以能酬第六所造引满二业。随类受生。谓异时而熟。异性而熟。异类而熟故。转智者。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。转末那为平等性智。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。转前五为成所作智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20556292.html
  • 《辨中边论》探究

    受用具,及转识摄意、取、思惟。意谓恒时思量性识,取谓五,取现境故,思惟即是第六意识,以能分别一切境故。如是若假若因若相,及相应法总名有为。若寂静者,谓所证灭及能证道能寂静故。彼所观义谓即真如,是寂静道...“相谓器、身、并受用具,及转识摄意、取、思惟。意谓恒时思量性识,取谓前五,取现境故,思惟即是第六意识,以能分别一切境故。”有为法的第三个特点是相。相是体相,这里指有为法的体相。有为法的体相包括三方面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0156496.html
  • 《辨中边论》探究1

    者。”虚妄分别指的是妄识。有情的认识具有虚妄分别的特征,而物质是没有虚妄分别的。唯识宗所讲的八,前五第六、末那和阿赖耶识,这些都是妄识。  印顺导师把大乘佛教归纳为三大体系:虚妄唯识系、性...,将全论内容分为七品进行阐述:第一辨相品,第二辨障品,第三辨真实品,第四辨修对治品,第五辨修分位品,第六辨得果品,第七辨无上乘品。最后一颂“此论辨中边,深密坚实义,广大一切义,除诸不吉祥”是结释,总结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0256497.html
  • 《辨中边论》探微(3)

    转识摄意、取、思惟。意谓恒时思量性识,取谓前五取现境故,思惟即是第六意识,以能分别一切境故。如是若假若因若相及相应法,总名有为。若寂静者,谓所证灭及能证道,能寂静故。彼所观义谓即真如,是寂静道所缘境故。...和有为法又有什么区别呢?中观所说的无为法没有离开缘起,并不是说无为法就是缘起。   “相谓器、身并受用具,及转识摄意、取、思惟。意谓恒时思量性识,取谓前五取现境故,思惟即是第六意识,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2156517.html
  • 澈见本心(3)

    是名行苦。)   众生颠倒以苦为乐,故令观受是苦也!   三者、观心无常:  心即第六,谓此识心也,体性(心识)流动,  忽粗忽细,忽内忽外,念念生灭,皆悉无常,  众生颠倒计以为常,故令观心无常也...佛法),   后依第六意识,转为妙观察智,   此妙观察智,可善分别一切法,而不执著一切法,   复依第七末那,  此为我执的根本,须转为平等性智,   此识须去我能、我所,使诸法平等,使心离一切...

    吴耀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3456669.html
  • 澈见本心问答集(3)

    “知是幻,是名离幻”,请问是不是还用的意识心。后学以为见闻“觉知”是因相而起的,而“了知”是真心之觉。在现实中,取“在分别否”?分别否正是第六。书本上言不即不离,还请多加开示。   答:“洞悉明了”...此本明”处,是如何“遗”呢?本自如如,而“惑汝真性”,是如何“惑”法?可否事相上说明惑之所在呢?  答:“遗此本明”是说妄失本来的明朗自性,而取攀缘心,自此认外尘缘影以为自心,故迷惑真性。如果不此心...

    吴耀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3756672.html
  • 宋代天台山家山外论争

    著《十不二门示珠指》,认为「一念灵知」,约理释,强调「真心观」一念三千的那个一念心,必然是真心,妄心为幻法,岂能具足三千世间,所以用功观照的那个一念心,定是真心的第九,而非如四明所说的阴妄的第六....「观行释」二章,前者顺说:一,三德.二,三宝.三,三涅盘.四,三身.五,三大乘.六,三菩提.七,三般若.八,三佛性.九,三.十,三道等十种三法,上来所说专是圣人圣宝非己智分,如鹦鹉学语,似客作数钱,...

    释演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3556809.html
  • 《永嘉大师证道歌》简释(1)

    磨灭功德,无不由于心意之故也。盖心即第八。此为无覆无记,摄藏染法种子,遇境逢缘,能起现行;意即第七,此为有覆无记,念念执我,令众生妄想不断;第六,此攀缘六尘境,起种种分别,与五十一心所...佛施功早晚成”者,永嘉大师深恐后人闻到无念、无生的说法,错误以为只要压捺六妄想,枯守空寂,即可证知无生法忍。此则大错特错,永无成功之期。譬如机关木人,亦无念头,试唤他来问;你求佛用功,早晚...

    张秉全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2458272.html